奔赴乡村 服务基层钜阵资本
这个夏天
华师学子深入乡村田野
积极开展“三下乡”暑期实践活动
在不同领域
发挥专业优势
为乡村振兴注入青春力量
2025年暑期,华师持续引领青年学生投身乡村振兴发展战略,进一步落实广东“百县千镇万村高质量发展工程”工作要求,共组建311支社会实践队伍,发动5284名师生奔赴新疆、黑龙江、山东、四川、安徽、贵州、江西、湖南、广西、海南以及广东省内21个地市开展社会实践活动。与此同时,119名秋季支教志愿者前往贵州、西藏、广西、新疆、广东汕尾等地开展服务,在祖国和人民最需要的地方肩负起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
暑气未散的八月
这群党员学生走进粤西村镇
与群众干部双向奔赴
深入乡村、读懂中国
“基层治理”的书,他们一读再读
学生党员卓越班“乡村中国行”:
在田野课堂中淬炼党性
八月的粤西大地,暑气未消。华师第十七期学生党员卓越班学员分批奔赴征途——13支实践小组分别扎根茂名信宜6镇、肇庆封开7个镇街,开展为期两周的“乡村中国行”实践锻炼。他们到乡镇政府跟岗,与乡镇干部同工作、同劳动,深入田间地头和村屯农家,触摸真实的乡村社会,将课堂所学转化为脚踏实地的行动。
他们协助整理村级统计台账,在数据里看见基层统计员的烈日足迹;他们学着接待来访群众,跟着民政干部学会“在情感中握稳理性的舵”;他们走进儿童活动中心,用红歌课堂与支教课程播撒理想的种子;他们也围绕农村劳动力流动、电商发展、“空心村”治理等8个课题,以访谈和观察为笔,写下一篇篇田野报告。
“那一刻我忽然懂得,基层工作不是冷冰冰的任务,而是有温度的双向奔赴。”这是光电科学与工程学院2023级研究生雷睿晨接过特困户老人塞来的南瓜时的顿悟。紧凑充实的暑期实践,不仅记录着学员们的成长,更为乡镇优化治理提供了青春视角的思考。正如2024级旅游管理学院研究生刘姝所说,“这份宝贵的实践锻炼,让我深化了对国情乡情的认知,更让我真切地体会到基层工作的繁杂与不易。这一堂生动的实践课让我在行走中‘发现中国’,在碰撞中‘理解乡村’。”文学院2023级本科生李怡萱感慨道:“作为党员,要把所学落到实处、帮到实处。”在一次次的乡村行走、深度观察与切身思考中,理论在实践中变得具象。卓越班学员于”乡村中国行”中,实现了思想的淬炼与精神的升华。
无人机掠过翠绿菜畦
AI为作物“把脉”
当“看得准的病”配上“喷得准的药”
他们用智慧农业
解决农户难题
“科技助农”:智慧农业 探路先锋
仲夏时节,肇庆封开县南丰镇开明村的蔬菜种植基地里,无人机缓缓升空。在田间菜地里,人工智能学院“科技助农”实践队聚焦农业病虫害难题,为乡村产业发展保驾护航。他们运用AI技术,为丝瓜“看诊把脉”,构建“空天地一体”的监测网络,打造“AI+专家+农户”服务体系,推动智慧农业的普及。
“这套监测系统结合了AI与无人机技术,蔬菜病虫害识别率超过96%”,人工智能学院重组工作小组成员余松森介绍道。团队以棱角丝瓜为试验品,通过深度学习优化模型,实现对霜霉病、白粉病等病虫害的高精度识别,识别速度为毫秒级。同时,还构建了病虫害知识图谱和报警机制钜阵资本,为农户提供早期预警与防治建议。两年来,项目已建成丝瓜病虫害AI识别系统,配套4000余份高精度田间影像的病虫害数据集,覆盖6种常见的病虫害。提炼出的“轻量化AI诊断+无人机协同巡检”技术流程,为广东特色作物智慧化防控提供技术范式,还获得了南方日报等主流媒体的广泛报道。
从数据采集到模型训练,从系统测试到实地验证,“科技助农”实践队一步一个脚印。他们深入田间地头,克服真实环境复杂的困难,不断打磨技术。未来,团队还将构建从“识别”到“施药”的联动机制,真正实现“看得见的病,喷得准的药”,为乡村农业发展持续助力。
非遗文化遇上国际友人
华师力量将中国声音送往世界
他们赴一场文化之约
穿传统服饰 学麒麟舞
在“自述”加“他述”的视角里
把乡村振兴故事 说给世界听
“麒麟古韵”:乡村文化迎来国际“寻韵人”
外国人也三下乡?这个夏天,国际文化学院“麒麟古韵”实践队集结了中国、拉脱维亚、沙特阿拉伯等国家的学子,在指导老师的带领下走进南沙莲溪村,通过实地考察、文化体验、产业调研等方式,探寻乡村历史文脉,助力乡村文化振兴,推动中华优秀文化的国际化传播,为广东“百千万工程”典型村的生动实践留下鲜活注脚。
在莲溪村党群服务中心与村史馆,实践队中外学子系统了解了莲溪村的发展历程、民俗风情及“货币+物业”经济模式的创新实践。拉脱维亚籍留学生雷雅津驻足于龙舟作品前仔细端详,不时用中文询问背后的文化故事,快门声定格下这一中西文化对话的瞬间。在麦氏大宗祠及瑞辉麦公祠(麒麟馆),中外学子身着传统服饰,模仿麒麟腾跃、摆尾的姿态,在一招一式中感受“非遗”的刚健与鲜活。“这是我第一次体验这样充满力量的中国传统舞蹈,我感觉每个动作背后都有精彩的故事。”沙特阿拉伯籍留学生穆迪兴奋地说。
“非遗”的魅力在广绣非遗工作室持续升温。实践队参观了精美绝伦的广绣、广彩作品,聆听非遗传承人官秀芬女士讲述一针一线背后的匠心传承;在新乡村示范带展馆,中外学子通过详实的图文资料、实物展品及多媒体演示,深入了解了莲溪村在该示范带规划下的振兴举措、发展历程与未来蓝图,对乡村如何通过文旅融合实现传统与现代的有机衔接有了初步认识。
在探访大湾区传统经典车交流展示中心的过程中,实践队了解到黄阁“汽车重镇”的文旅融合之路。在广汽集团车展现场,新概念车的科技感与传统经典车的复古韵味产生奇妙碰撞。通过与工作人员的深入交流,中外学子详细了解了“工业+文旅”的创新发展模式,记录下汽车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的特色实践。实践队一行还前往南沙蒲州炮台,穿梭在斑驳的炮身与古战场遗迹间,沉浸式感受南沙深厚的历史文化底蕴,深化对岭南地区历史脉络的认知。
通过此次暑期社会实践活动,国际文化学院充分发挥学院国际化办学优势,创新采用中国学生“自述”与外国学生“他述”的双重视角,通过短视频拍摄、图文素材采编等方式,全方位记录莲溪村在文化传承、产业升级、农文旅融合方面的振兴成果,助力岭南乡村文化的圈层化、国际化传播,为“百千万工程”成果推广注入蓬勃的青春力量。
从集市到校园 从社区到田埂
他们透过画作的语言
悄悄读懂居民们心底的声音
用爱与专业
开一扇心灵的窗
“点亮心火”:心灵守护的温暖使者
心理学院“点亮心火”实践队将AI技术与心理健康服务创新融合,为乡村民众带来心灵关怀,助力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。他们通过设计“理论讲解、案例分析、产品体验、实操演练、长效联动”的五步培训模式,有效地推广了“安心AI”绘画心理筛查平台。
在肇庆2县6镇8校10地,实践队以“文化润心、科技筑基、卫生护民”为抓手分层推进服务:在服务留守儿童时,实践队设计“非遗技艺+心理疗愈”特色课程,通过艺术表达、叙事疗法、体育疗愈等形式,在情绪疏导方面取得良好效果;为街道、乡镇的政府干部与社会工作者开展心理健康服务技能培训,针对基层心理服务困境,提出AI赋能解决方案;为社区群众提供基于绘画心理疗法的公益心理体检,利用“安心AI”平台可同步进行心理评测与疗愈,操作简便、准确度高,有效降低群众对心理服务的抵触心理。
覆盖多方、惠及全民,“点亮心火”实践队此次探索的“AI+心理”服务模式,正是科技赋能基层的生动实践,不仅为两县基层心理服务体系建设注入了新活力,更为其他地区提供了可借鉴的实践经验。正如实践队队长李铭辉所强调:“让‘AI+心理’在基层扎下根,核心在‘好用’,关键要‘耐用’。队伍将持续优化、跟进服务,致力让专业知识与创新成果真正惠及居民百姓。”
三尺讲台上
热、声、电、力轮番登场
讲述黄旭华的故事、做趣味满满的实验钜阵资本
千颗科学种子悄悄发芽
从课堂设计到亲手演示
他们让更多孩子
在科学的天空里翱翔
“物韵汕响”:科学启蒙的播种者
“飞起来了!彩纸真的飞起来了!”在汕尾市城区某小学的实验课堂上,学生站在绝缘台上,看着头顶散落的彩色纸屑突然腾空而起,像一群轻盈的蝴蝶在周围飞舞,忍不住拍手欢呼。这是物理学院“物韵汕响”实践队带来的精彩实验内容之一。7月,“物韵汕响”实践队奔赴广东省汕尾市城区多所中小学,开展“科技进校园主题日”活动。
作为物理学院“汕尾纵向帮扶”专项实践队伍,实践队依托华师物理学“世界一流学科”及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指导中心平台,响应国家“加快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”的号召,通过精心设计的大型物理演示实验与趣味动手实践,点燃了千余名中小学生的科学探索热情,在他们心中播撒下追逐科学梦想的种子。
在汕尾市城区多所中小学,队员们带来涵盖“热、声、电、力”四大主题的大型物理演示实验课程,设计趣味动手小实验,还开展科学家精神宣讲,讲述黄旭华、彭士禄等科学家的事迹,激发学生家国情怀与科学梦想。从实验设计到课堂呈现,“物韵汕响”实践队精心打磨每一个环节。他们用生动的实验、耐心的指导,点燃学生对科学的热爱,为乡村科学教育注入源源不断的活力,让更多学生走近科学,热爱科学。
他们,是“防虫”追光者
用大数据对点分析
靶向防治解除病灶
他们把科技种进果园
带着智慧解法走向更多田埂
为乡村振兴添把新柴
“云边虫瞰”:智慧防虫的攻坚者
在数字浪潮赋能乡村振兴的时代背景下,行知书院、数据科学与工程学院“云边虫瞰”实践队正以实际行动将前沿科技带入田间地头,书写智慧农业的新篇章。实践队深入汕尾市城区新北村荔枝林区,运用专业智能设备采集并分析虫害数据,为困扰果农的复杂害虫问题精准“把脉”,开出科学防治“良方”,以青春智慧助力农业现代化,生动彰显了新时代青年学子服务“三农”的责任担当。
实践队带着自主研发的害虫收集检测设备深入荔枝林,与当地干部协作解决设备安装和接电问题,并利用无人机遥感技术收集数据。队员运用“物理诱捕+大数据分析”技术,搭建智能化检测系统,精准识别害虫种类和数量,输出科学消杀方案。该技术能精准调配农药使用,为顽固性虫害提供靶向防治思路,构建绿色防虫体系,助力村庄农业可持续发展。
试点探索、精准施策,“云边虫瞰”实践队不断探索创新。他们在荔枝林里挥洒汗水,用科技为果农排忧解难。未来,团队将以虫害智慧检测系统为支点,向更多地域特色农业延伸,打造可复制、能迭代的科技解法,为乡村振兴贡献更多智慧与力量。
他们把镜头对准基层
听选调生讲扎根的故事
拉着村民唠家常
以青春为笔 以大地为纸
他们用实际行动
为基层人才振兴添光
“青马赤行”:基层人才成长的记录者
为积极响应“到基层去,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”的号召,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“青马赤行”实践队在学校就业创业指导中心指导下,奔赴广州、佛山、中山、江门、茂名等多个地市,聚焦基层人才培养,从田间地头到基层办公室,探访近百名青年选调生,见证了选调生扎根基层的奉献精神,也为基层人才队伍建设提供了宝贵建议,为基层治理提供青春智慧,助力人才振兴。
实践队由院级青马班硕士、本科在读学生组成,紧扣“青年人才服务基层”主题,聚焦选调生“下得去、融得进、干得好”的关键环节,记录青年“向下扎根”的故事。访谈系统梳理近年来青年选调生在乡村振兴、基层治理一线面临的现实挑战、提升瓶颈以及发展愿景,着力形成贯通“思想锤炼、专业提升、实践锻炼”全链条的一手资料。
把镜头对准一线,将答卷写在大地。为掌握选调生驻村锻炼的真实图景,实践队走进茂名信宜池洞镇大坡村等地,分层次、分对象设计问题,先后与驻村选调生、普通村民面对面交流,唠家常、听真话、观实情,全面掌握基层服务情况。64万的访谈语料文字、近百次的深度访谈,横贯政府部门与乡镇巷口,纵连理论挖掘与田野实践,实践队依托文本挖掘、案例分析等研究方法,系统梳理茂名信宜等地选调生成长轨迹、发展现状、能力需求后,对数据进行量化分析,最终形成具体完善的调研报告,为推动地区基层工作提供有价值的青年智慧,充分诠释了新时代青年的责任担当。
这个夏天
华师人走出书本 走进田野
他们用实际行动服务社会
在乡村振兴的实践中践行初心使命
绘就青春壮丽诗篇
可选购最新华师文创
华南师范大学文创商店
来源丨党委组织部 党委学生工作部 校团委
采写丨孙英杰
图片丨由受访者提供
执行编辑丨宋恒欣
责任编辑丨卢嘉裕 吴建国 陈婧
初审丨沈蔚瑜
复审丨林海岸
终审丨周宪
可以第一时间
了解华师最新资讯
我们在场 懂你悲喜 给你力量
校历丨PPT丨招生丨水电费丨网费丨投稿
九五配资提示:文章来自网络,不代表本站观点。